轉變糧食增長方式,要從改革、優化產業結構和耕作制度,加強科學管理,提高糧食生產集約化程度和農業資源有效利用率等多方面入手,但主要的是依靠科技進步,加快科教興糧步伐,走高產、低耗的路子。新中國建立后,共取得較大的農業科技成果3萬多項,其中獲得或部級獎勵的6000多項,有一些成果處于國際水平。主要糧食作物品種更新了3—5次,每次增產幅度均達到10%以上,僅雜交水稻一項,近10年就累計推廣1.6億公頃,增產稻谷2.4億噸;多種綜合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,對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;在生物工程等高技術領域,兩系法雜交稻新組合等一批重大技術已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。但是,與世界發達相比,中國農業科技水平還有較大差距。中國政府已確定并正在實施科教興農戰略,將采取各種措施,努力提高糧食增產中的科技含量。
——加快實施“種子工程”。完善優良品種的繁育、引進、加工、銷售、推廣體系,到2000年,主要糧食作物用種更換一次,的商品種子采取包衣處理,提高水稻、玉米、小麥三大糧食作物統一供種率和良種覆蓋率。發揮中國糧食種質資源豐富、育種基礎較好的優勢,加強水稻、小麥和玉米等新品種的培育,促進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。
——加快現有科技成果轉化和糧食生產重大技術的科研攻關與引進。今后幾年,將重點推廣優良新品種、水稻旱育稀植及拋秧、地膜覆蓋、精量半精量機械化播種、病蟲害綜合防治、科學用肥、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等重大適用技術。繼續挖掘精耕細作、增施有機肥、用地養地結合等傳統農業技術的增產潛力,形成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技術應用體系。逐步健全縣、鄉、村三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,扶持各類民辦技術組織的發展,形成、集體和各種民辦技術組織相互配合、相互補充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。圍繞對中國糧食生產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研項目,組織聯合攻關,積引進一批具有顯著增產效果的重大糧食生產技術。
——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。利用現有500多所農林中專、2000多所縣級農業廣播電視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,廣泛開展農民職業技術培訓,提高農民接受和應用農業新技術的能力。實施“綠色證書”工程,到2000年使1000萬農民獲得“綠色證書”,培養一大批糧食種植能手。
——深化農業科技教育體制改革。優化農業科研結構,建立起學科、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的科研新體制。和地方政府擇優支持一批重點農業科研、教學單位,保持一支精干的研究隊伍,從事基礎研究、重大實用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。積鼓勵一部分科研教學人員,深入農村一線,推廣技術,培訓農民。加強政府對農業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統籌規劃,推動農業科研、教育、推廣相結合,共同為發展糧食生產服務。
——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,減少糧食損失。在有條件的地方,逐步實行適度規模經營,提高糧食生產集約化水平。積推廣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的技術,減少物資消耗,提高糧食生產效益。加強對糧食播種、收獲、儲運、加工等各個環節的管理,推廣運用節能機械,節約糧食:在生產環節,通過對種子精選、加工和包衣處理,提高種子質量,減少用種量;在收獲環節,推廣機械化收割;在倉儲環節,推廣應用保糧技術,運用新的包裝技術和包裝材料;在運輸環節,改造傳統的運輸方式,提高鐵路、公路和水運的現代化水平;在加工環節,應用新工藝、新設備,提高糧食加工機械的技術性能。